取消
搜索历史

    存储虚拟化应用场景分析(下):注意事项

    来源:存储网 2011-04-07 16:29存储管理/虚拟化

    1. 按照在网络中架构,存储虚拟化可以分为三类:带内(In-Band)、带外(Out-Of-Band)、分离路径架构(Split Path Architecture - SPA)。因为在物理存储和SAN网络之间增加一个抽象层,存储系统架构变得更加抽象,主机访问存储出现故障时,较难定位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其部署和管理也是比较复杂的,并不像厂家宣传的那么简单。实施前需要询问厂商性能问题并评估产品部署后对原有存储系统性能的影响,实施过程需要中断原生产环境运行,需要一定的停机时间,生产环境主机配置同样会发生变化。只有对异构存储的配置管理具有丰富经验的存储管理员才能解决部署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议首先进行充分测试,实施前需要做好数据备份并制定回退计划。因为数据存放在多个异构存储系统之上,为保证存储虚拟化设备故障后原有存储系统的可用性,或者取消虚拟化层都需要进行大量重新配置,这在实施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对于数据库应用和TB级乃至PB级的数据来说。

    2. 远程容灾建设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容灾等级,不同的容灾等级对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的要求是不同的,利用存储虚拟化可以建设4-5级的灾备系统。在同等带宽的情况下,对于数据库应用来说,存储虚拟化会比基于数据库日志的容灾系统产生更多的传输时延,这就意味着在灾难发生时会导致更多数据的丢失。利用存储虚拟化技术进行容灾系统建设,主机端的操作系统版本必须兼容于本地数据中心的操作系统,而基于数据库日志的容灾系统可以同时在主机层和存储层实现横跨不同的平台和存储系统。当然使用基于数据库日志的容灾技术相对于存储虚拟化容灾,需要在每个主机上安装相应的软件,随之带来的是昂贵的授权费用以及日常管理的复杂性。

    总之,存储虚拟化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可以应用在多个场景之下。但因为需要对现有生产环境的存储网络架构进行调整,同时增加新的设备,意味着维护工作也将变得复杂。结合现有生产环境,对存储虚拟化产品评估,并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性能测试,以决定是否要采用存储虚拟化产品。一旦采用,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制定完整的实施计划和系统回退计划。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存储网立场,版权疑问请联系客服。)
    关于我们| 隐私条例|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2018-2022 Copyright © Sto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