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东芝是一家创新公司,并不过分。追溯东芝历史,日本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微波炉均出自它之手。日本企业重视现实、实用、实践,强调团队工作,而这些特质,同样映射到了东芝的存储硬盘产品。
时间拉回至2018年,东芝首次发布充氦硬盘——MG07,拥有12TB和14TB两个容量型号,新品最大的亮点是非SMR、充氦气、镭射封装、首款9碟设计。
时隔一年,东芝在今年一月,正式推出型号为MG08的16TB硬盘产品,这是继上一代14TB MG07氦气盘之后,东芝再一次将非SMR盘的容量提升到一个新极限数字,成为业界容量最高的CMR机械硬盘。
从容量来看,16TB仅比目前广泛采用的12TB硬盘多33%,比14TB硬盘多14%,但意义却不可小觑,新的磁盘采用了TDMR( Two-Dimensional Magnetic Recording,二维磁记录)技术。据东芝透露,下一代18TB硬盘产品还会引进MAMR技术(Microwave 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 ,微波辅助磁记录)。
似乎从14TB产品开始,在每一代产品上加入一项新技术,成为东芝硬盘的特点,其实产品定位、功能架构、框架设计等各个环节背后,都渗透着东芝严谨的逻辑思维。
迭代创新:严格遵守的“时间线”
日本人有守时的习惯,尤其是“不迟到”这点更是多数日本人天生养成的习惯。这种特质同样毫不保留地呈现在了东芝硬盘产品规划上。
早在去年,东芝推出MG07之际,就曾表示将在2019年推出16TB氦气盘,事实上,2019年新年伊始,东芝就对外发布了这款新品,这份“守时”也让东芝收获一份“靠谱”,因为在创新的同时,还追求稳定性和成本。
目前企业服务器和存储客户都意识到采用SMR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硬盘的容量,但MG08仍还采用了传统的CMR磁记录技术,并非新的SMR技术。原因就在于,纯SMR机械硬盘在系统部署应用还需要几年的过渡时间,所以从反馈的结果中,东芝决定在企业级硬盘中还是继续使用CMR技术。
尽管SMR技术会带来一些性能上的短板,比如读取、修改、写入周期太长,但其对于高容量机械硬盘仍有很大的意义。
其实东芝没有忘记SMR,相反东芝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存储技术部总经理户谷得之认为,SMR允许它们进一步增加容量,而无需切换到一套全新的媒介上。展望未来,东芝将容入更多新的技术,去研究可提供更高的可扩展性的方案。
MAMR技术将被采用到东芝下一代硬盘产品中。MAMR技术利用由自旋力矩震荡器(STO)产生的微波场来提供能量辅助。虽然MAMR技术本身并不新颖,但使用自旋力矩震荡器生成磁场来翻转硬盘中的磁体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对硬盘设计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可大幅增加容量并提升可靠性。
就像户谷得之所言,硬盘容量提升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东芝会把一项新技术放上去,把它改良到极限之后,再投入另一个新技术,在这背后,东芝为了验证新技术,通常会做一些比较长时间的准备,做很多不同的技术研究,并及时把新技术放到下一代产品中,这也是东芝硬盘产品的思路。
东芝的专注:坚守企业级HDD,尽可能降低每GB成本
但企业级机械硬盘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SSD冲击下。
对此,东芝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存储技术部经理谢晶表示,尽管HDD与SSD“相爱相杀”,但从技术角度,两者并不形成直接竞争关系。
对于一些高压力在线业务,SSD毋庸置疑已经是理想选择。但是鉴于机械盘+RAID卡组合的根基非常强大,多数场景下,在满足需求前提下后者的成本还是要低于前者。
尤其对于企业级存储系统而言,SAS接口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可以做到双冗余,而SAS接口的SSD的成本依然高昂。加之不管是传统的SAN存储系统还是新兴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其对成本要求都很高,SSD的全面替换短期还不可能。所以,利用中等容量、高数量的机械硬盘,加RAID卡或者SAN存储控制器搭建企业级存储系统依然还是主流。
也正是这份专注,让东芝与其他在各种硬盘厂商在技术变革下,定位摇摆不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芝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存储产品市场部经理王泽铠坦言,去年推出的14TB产品的实际出货量并没有达到预期,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数据中心需要3个月、6个月亦或9个月等的周期来认证产品,认证之后才会开始大量采购,考虑到上代产品已经在2018年完成认证,相信今年会有一个反弹表现,同理,刚推出的16TB产品也会有类似经历。
这是需要耐心等待市场反馈的一个过程,在HDD市场普遍被人看衰的背景下,东芝仍然是不停地在容量与性能上下功夫,就像王泽铠所言,东芝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专注,专注于降低磁盘每个GB的成本。
随着MG08系列的推出,东芝也旨在将其运用到满足云级别服务器和存储基础设施环境中,降低专为数据保护、大数据汇总、内容服务和数字存档等应用而设计的存储基础架构的T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