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存储供应商们在产品策略方面遗留下巨大的潜在盲点,而混合阵列新兴企业们则一拥而上、蚕食着巨头们的市场份额。具体来说,Nimble Storage、Tegile与Tintri已经开始从EMC与NetApp两大主流存储领袖身上汲取养分、壮大自己。
当主流存储阵列供应商遇上闪存机制,他们通常会选择以下三种方案中的一种或多种:首先,他们将固态硬盘纳入阵列中原本容纳磁盘驱动器的插槽中(EMC);另外,他们会着力于开发闪存缓存阵列(NetApp)。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实质在于为高访问频率数据提供更加迅捷的请求响应,并且都没有考虑过在阵列操作系统方面做出改变。
第三大战略在于直接向产品组合中加入新的全闪存阵列。EMC收购XtremIO的目的正在于此,并且主动在产品阵容中加入了新的HW/SW存储方案。NetApp最初尝试对Engenio驱动器阵列进行闪存化改造,并希望利用现有SANtricity软件提供支持;但该公司同时也在开发全新FlashRay全闪存硬件及新的配套软件。
不同方案之间的分界线在于,将SSD固态硬盘与/或闪存缓存引入现有阵列并不需要对基础软件进行重写,但创建(包括购买)新的全闪存阵列则需要二次设计软件。最终两大巨头都回避了向现有磁盘驱动器阵列添加闪存并重写软件的方案。
这正是Nimble、Tegile与Tintri所利用的可乘之机,现在三家企业已经开始加紧推出相应产品。
这些新兴企业发现,企业客户往往宁愿购买闪存/磁盘驱动器阵列也不会问津昂贵的全闪存阵列。由此看来,利用闪存赢得速度、通过磁盘拥有容量的混合机制非常科学,但前提是需要有新型软件作支持才能获得理想效果。在这方面,EMC、NetApp及其它一些厂商决定直接把闪存添加到其遗留磁盘驱动器阵列HW与SW当中;但新兴企业则更具开拓意识,打算利用新软件重塑混合阵列的游戏规则。
Tintri的方案是专注于虚拟服务器业务,利用其虚拟机感知存储与管理点共同创建出虚拟机与非LUN、分卷或RAID组。Nimble Storage将精力集中在延长闪存使用寿命上,其实现方式是通过软件监控保持写入连续性与简化阵列管理,并每天多次向中央Nimble云存储库发送日志信息。一套Nimble阵列每天能够发送3000万个数据点集。
此数据已经经过分析,因此客户再进行任何处理就能直接从中获取性能优化建议、容量升级提示以及故障组件报告等内容。
Tegile的Zebi阵列同时利用内存与闪存充当缓存层,同时利用SAS磁盘作为近线存储资源。其MASS软件拥有重复数据删除与压缩功能,并利用闪存作为元数据存储方案、进一步降低了处理时间。
这三家供应商纷纷表示企业规模正在迅速扩大,他们的产品不仅比传统混合阵列更快、价格也更便宜。Tintri至2012年年末就已经拥有超过150家客户,总虚拟机部署数量超过35000套。如今2013年第一季度即将迎来尾声,其虚拟机部署数量则达到53000套——比上季度增长18000套。以这样的速度来看,该公司在今年第三季度突然100000套虚拟机部署量并非难事。
Nimble Storage同样成长迅猛:
- 2011年1月 - 售出少数系统,拥有66家客户
- 2012年1月 - 售出506套系统,拥有276家客户
- 2013年1月 - 售出2025套系统,拥有1107家客户(每年业务增幅约为400%)
这三家新兴企业基本上都在使用与闪存化VNX及FAS阵列类似的硬件组合,但不可否认的是,闪存硬盘虽然有所区别、但真正决定产品命运的还是软件设计是否用心、到位。大家请看以下信息:
- EMC与NetApp都无法通过改进将虚拟机感知存储抽象层添加到自家存储SW当中。这方面Tintri先得一分。
- EMC与NetApp都无法在自家存储SW上实现Nimble带来的闪存写入连续性或软件感知能力。Nimble再得一分。
- EMC与NetApp都无法在自家遗留存储方案中实现高效的原始内容重复数据删除功能。Tegile又下一城。
EMC、NetApp、DELL公司、HDS、HP公司以及IBM与这三家新兴混合阵列供应商惟一的技术竞争手段在于马上重新编写现有阵列软件,这项规模浩大的任务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当然,这些巨头也可以通过对三家新兴企业进行收购来获得新的混合阵列技术;但不否认也可能某些糊涂蛋会装作万事大吉,用这三位挑战者规模尚小来进行自我安慰。
没错,这些带来颠覆性技术的新兴企业规模还不大,但每一家最终改变游戏规则乃至世界格局的企业巨头都是从小鱼开始做起。他们在争斗与拼搏中对抗外力、壮大自身,最终成为统领市场海洋的霸主。
当然,事后诸葛亮谁能都来,再愚钝的人也能在对方获得成功后意识到颠覆性技术的重大意义。鉴于每年有无数家新兴企业陷入消亡,要在当下找出前途无量的潜力股绝非易事。掌权者绝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现有体系,因为这既麻烦、又昂贵,并且完全是一场赌博。
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于颠覆性技术的负面言论才变得不足为信。他们到底是以前瞻性视角明智地评论这一技术愿景、还是仅仅在为自己的无能与畏缩找借口?让我们拭目以待。